【活动报道】走进心理剧,感受心理剧
走进心理剧,感受心理剧
——第四届中国心理剧年会的回顾与感悟
孝友中学 陈缨
2018年10月26日-28日,第四届中国心理剧年会在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隆重举行。来自常熟教育系统的马素红心理名师工作室的7位小伙伴一起参加了此次为期三天的活动。
心理剧是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的有效模式之一。由著名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J.L.Moreno(1889-1974)于1921年创立,其运用戏剧的手法将人内在生命事件重现,让人看到自己的处境、困顿和束缚,进而重新经验自己的生命、接触自己的内在所思、所言、所行。此治疗模式自1920年代至今已90多年,其运用层面包含了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各年龄层的心理疗愈,同时运用在家庭、学校、企业及各种悲伤、失落等领域。
26日上午安排的是开幕式及心理剧学组五个工作报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台湾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教授赖念华博士的《文化心理剧 “景观人,人观景”在当代华人家庭关系议题上的应用》,赖念华博士直接导演了一幕心理剧,来说明深邃的原理。导演先请主角在“景”中找到主角最关注的,最有意义的物件,邀请主角“角色交换”到该物件,以拟人化的方式来描述物件本身的特质、物件所见到的关系议题的外围系统、主角和对角的互动状态、物件与主角的正向连结。主角从物件交換回自己,重新聆听物件给自己的话,以暖化福能主角今天的关系议题。
26日下午,美国韦伯斯特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教授Dorcas McLaughlin给大家做了一个报告《从创伤走向繁荣:心理剧和社会计量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Dorcas McLaughlin认为:创伤是很普遍的,很多人都会有创伤,更难处理的是人际间的创伤,而且大部分的创伤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美国的研究表明66%的儿童经历过严重的创伤。所以,我们需要一些好的关系,朋友、家人、治疗师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来纠正镜照中所扭曲的部分,我们要帮助经历创伤的人建立平衡,让他们的自我同情心变得更加强大,我们来帮助他修复角色,帮助他重新阐述自己的故事。
27日上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富珉老师为大家呈现了《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伦理议题》。伦理守则被认为是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教学实践的专业“圣经”,常常被界定为咨询师或治疗师的行事准则,可以提高咨询师的对伦理问题的思考推理能力,提升道德责任感,所以每一个咨询与治疗领域从业者必须阅读并熟知。 (小伙伴们可以做一下下列咨询伦理的判断题哦)
另外还跟着樊老师学到了一套拍拍操(脑袋脑袋拍拍,肩膀肩膀拍拍,脑袋拍肩膀拍,脑袋肩膀拍拍拍;左肩左肩拍拍,右肩右肩拍拍,左肩拍右肩拍,左肩右肩拍拍怕;左臂左臂拍拍,右臂右臂拍拍,左臂右臂拍拍怕;左手左手拍拍,右手右手拍拍,左手右手拍拍拍;左腰左腰拍拍,右腰右腰拍拍,左腰右腰拍拍拍;左腿左腿拍拍,右腿右腿拍拍,左腿右腿拍拍拍。)
27日下午,我选择了北大应用心理学硕士沈眉老师的“妈妈吼”焦虑妈妈帮助团体心理剧工作坊。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特别是妈妈们在工作之余往往更多地承担着抚育孩子的重任,妈妈们的焦虑情绪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常常会被点燃,出现“妈妈吼”现象,美好温暖的母子关系瞬间降到冰点…… 在工作坊中,沈眉老师先让工作坊的成员选择扮演妈妈的角色和孩子的角色,并进行角色互换。接下来小组成员临时编排了一幕心理剧来呈现妈妈吼的背后的声音: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连喂饭都喂不好;你看把孩子养这么瘦,怎么当妈妈的?你看,妈妈还不如奶奶喂的好……当我们听到了妈妈吼的背后那么多的声音的时候,去理解妈妈原来不仅背负着工作的重担、还有家务的反锁、还有抚养孩子的任务……当我们尝试去理解妈妈,当妈妈能够和孩子享受纯粹的亲子关系的时候,妈妈能滋养孩子,孩子也能滋养妈妈…… 工作坊运用心理剧的工作方式,通过各种情景再现,让妈妈们感受自己及孩子的情绪状态、探索情绪背后的信息、解读情绪、释放并调整情绪,自我关爱,尝试新的建设性的行为方式和孩子共度作业时光。
28日上午,我有幸抢到了台湾心理剧学会现任理事长张丽凤老师的《家庭雕塑在督导中的运用》。 在台湾的中学,每学期都会有五次的团体督导,来帮助心理老师专业成长。 案例督导中,张丽凤教授以社会计量的方式让大家呈现学习心理剧的时数以及每周做个案数。作为心理剧小白的我和有着1500小时的“雕塑”一起上课感到一点点小小的压力。 在现场有6位老师想要进行案例督导,并且都是儿童青少年个案。最后经过全体成员的选择,由费老师报了个案,案主是初一年级一位拒学的男生。 在案例讨论中,有幸与樊富珉教授在三人小组中练习如何共情性表达及其回应,近距离感受她宽厚且温暖地鼓励,体会人本的力量,目睹老师专业敬业爱业之终生学习态度,受益深远。 在案例督导中,我有幸被费老师选为扮演母亲的替身。在剧中,强烈感受到母亲对自身抚养孩子的能力的不自信、把刚刚出生的孩子送给自己的母亲抚养的的无奈的选择,深切去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恋和母子分离的痛苦。督导进行时,张丽凤教授让替身妈妈也去体验一下孩子经历的四次分离(第一次母婴分离,第二次与外婆分离,第三次去幼儿园与父母分离,第四次小学住校与父母分离),如串珍珠般,把案主经历的四次分离呈现给大家,去体验案主的内在不安全感和对分离的撕裂性的焦虑害怕恐惧。 整个督导的过程,以家庭雕塑技术呈现个案的家庭互动关系与动力,并请提案的咨询师镜观,洞察个案的困境与家庭系统的链接。在过程中,张教授反复强调注意平衡,咨询师要去充分体谅父母的不易和为孩子好,可是又非常无奈,不知道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原来是要受到伤害的,又是非常的自责,要去肯定欣赏他们,共情他们,又要把无意中对孩子的伤害讲出来,再去肯定他们,他们来咨询是多么的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这样才能做到balance。
非常认真的樊老师一直在做笔记。
28日下午,目睹了85岁高龄的易术心理剧(易术表达性心理治疗)创始人龚鉥老师,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带领一个心理剧的过程,给我们呈现了易术心理剧的特色,从心理剧的暖身、演出和分享的完整的过程,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了。龚老师带着爱去关心信任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主角,对于第一次经历心理剧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深度的体验,龚老师用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爱、中西文化贯通的智慧,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的示范教学。
龚鉥老师近影
三天的工作坊结束了,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和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心理剧的学习,可以把工作坊中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带回去,运用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帮助到自己和周围更多的人,做好心理健康的普及和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个人的成长,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