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告白·告别·开始(校园危机干预2)————马素红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活动纪实(二十三)
告白·告别·开始
——马素红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活动纪实
(二十三:校园危机干预2)
前言
在平凡生活中的某一天,当一个平时只有从新闻里看得到的危机事件,突然发生在自己身边时,一定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不小的冲击。而专业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能够为受到这个危机事件冲击的人们提供心理支持,协助他们探索和处理由该事件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鼓励他们向逝去的人告别,同时了解和学习适宜的应对方式,重新投入到日常生活中。所以,一次团体的危机干预,也是一堂关于生命教育的人生课程——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我们难以避免会经历“失去”,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去应对人生里的“失去”?作为一名协助开展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在现场,我既是一名观察者,也是一名感受者:告白亦是告别,告别是为了更好地开始。
我的感受
成员1:工作以来,虽然接受过危机干预的相关培训,但真正走向实操,发现原来不容易。当危机事件发生后,怎样才能为危机相关人员提供专门性的、高质量的干预辅导,预防危机事件再次发生,对辅导者来说,是一项挑战。危机干预工作,既需要辅导者具备专业的干预技术,也需要辅导者本身拥有强大的心理能量。今天的工作中,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的情绪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起伏,她们可能需要一个出口来释放压抑的各种情绪,而干预辅导则提供了这样的宣泄口,当情绪被表达的时候,不仅表达情绪的人能够得到释放,倾听者也会产生这样的体验:哦,原来面对这件事,TA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我的反应原来是正常的。这种一般化的过程就是疗愈的过程。此外当危机相关人员出现自责、后悔等情绪,行为上出现回避、逃避等情形时,需要做进一步的处理吗?还是随着时间推移,让其“自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02
我的感受
成员2:此次危机干预团体辅导的对象是班级的全体学生,主要目的是避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帮助经历危机的人们获得来自同伴、老师等方面的支持,重新找回安全感。通过表露自我的感受和聆听同伴分享,能让干预对象感受到自己当下的各种身心痛苦都是“非常状况下的正常反应”。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同样的危机事件对于不同的个人持续作用的时间是不同的。对于学校的管理者、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来说,如何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有效性地做好干预对象的评估分层工作,有针对性开展更深一步的团体辅导或者个体辅导,仍旧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的感受
03
成员3:让活着的人能活得更好。每一次干预总会带来很多思考和警示。从不怀疑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坚信那份爱总是最满的,为什么会让孩子窒息,成为孩子无法承受之重?当孩子的所有努力都是因为回报,有一天发现无力回报,满怀希望成为一种渺茫的时候,孩子能找到自己吗?我们能否看到孩子的底线,或者告诉孩子要有底线意识?家是安全幸福的港湾,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相对独立,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爱;每个成员都有自由的空间,也许我们会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看到每个生命绽放的精彩。
04
我的感受
成员4:读书时,总想着最好在最后一排能找到位置,才安安心心地坐下听课,为的是让老师可以不提问我,我怕自己不能准确回答而被批评;学车时,总想着最好是最后一个轮到摸方向盘,才战战兢兢地尝试开车,为的是让教官可以不发现我,因为我怕自己不会熟练操作而被责骂;写作时,总要到最后一刻才不得不开始查资料,才拖拖拉拉地尝试动笔,为的是让老师可以不关注我,因为我怕自己不能出口成章而窘迫……当孩子们逐一按序回答同一个问题,班级气氛由紧张、沉闷走向坦然、希望,我的瞬间感受是:谢谢孩子们,你们用实际行动告诉老师,接纳、直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孩子需要,家长需要,我也一样需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