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专业引领 成长再出发(个案督导3)————马素红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活动纪实(三十八)
专业引领 成长再出发
——马素红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活动纪实三十八:案例督导(三)
7月21日,马素红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个案督导活动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如期进行。李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 “接龙”的热身活动,成员们踊跃参与,身心愉悦。
本次督导的案例共两个,一个来自小学,一个来自初中。老师们记录详细,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讲述过程中,李老师非常敏锐,抓住一个点进行追问,不断地点拨,引导大家思考当时的角色定位,行为背后的可能假设……
大家认真聆听,积极思考,时而屏息凝神,时而豁然开朗,两个多小时倏忽一下子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收获吧。
冯丽:咨询的每个细节,都值得细细斟酌和考量。对咨询的融入、个案如何概念化、对每个假设的印证、咨询师角色的合理定位……如果能再多关注一下细节,也许咨询就有了新的出口。
李燕:理解和共情是和来访者的联结,是下一步工作的强大基础,所以,作为学校的心理老师,我们首先要抛开教育者的角色,至少要站到来访者的身旁,深刻地去理解、尊重和共情来访者(一定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给他们听)。
朱良英:“世上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共情既是天赋更是觉悟。作为咨询师,如何保持敏锐的觉察力,在各种表象下探寻人物内心真正的感受,如何准确地感应到情感的脉搏,并以此作为关系的起点、来访的资源,是极为重要的。
任佳:要去理解,而不是急着处理。这让我想到,我们经常会觉得不给点建议似乎是说不过去的,这样谈话却往往是无效的。
奚丽萍:工作中首先要区分个人工作角色,是老师?行政?咨询师?或是其他的?做角色该做的,一旦有违设置,一定要在内心问一下自己:你到底是以什么样的角色做此行出此语?其次,如果是站在咨询师的角度工作时,更应时刻内省言行中哪部分是来访者的,哪部分是自己的,哪部分是咨访关系带来的。
陈红梅: 1.聚焦自身角色。 处理学校里的学生问题,我们本身会有多重的角色:心理老师,任课老师,行政角色或者一个普通的妈妈,我到底是谁?开始工作前一定要明确“我是谁”。2.聚焦能解决的一项问题。问题孩子身上通常有很多的问题,一下子无法解决,聚焦一项重点突破,当他们看到成长的力量,也许其他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徐丽芳:作为咨询师要注意保持中立,不要随便给来访者建议,以免站到来访者的对立面 ;遇到复杂的个案时我们可以运用视觉化的方法,画出人物关系图。直观形象的人物关系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个案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我们去理解和分析个案。
刘佳颖:我们可以更多的聚焦资源,问问来访者的收获,对彼此来说都是一次更好的回顾。结束之前我们可以勇敢地问一下,那么我们下次再约这个时间可以吗,给自己多一个机会陪伴来访者走下去。
马春燕:咨询师是否有勇气在一次咨询将要结束时,问问来访者“我做得怎么样?”甚至咨询师敢不敢再问一些“你有什么收获?”“感觉好的地方是什么?”这些更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让咨询师反观自己,又可以带领来访者聚焦在资源,聚焦在正向的改变。
钱禹清:“我的行为是为什么”,咨询师的问题、困惑、担心都是可以自我追问的起点,问题本身可以成为资源;咨询师要敢于、善于对来访者提问,提问可以帮助融入,也可以侧面达成某种评估。提问要细,要能打破思维定势打开思路,若有假设,一定要求证。
徐惠霞:融入,这种建立关系的方式需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打开。当我们需要确定工作目标时,咨询师的思路要清晰。咨询师坦诚且符合时宜地去表达自己,某些部分或许未能够给到来访者帮助。
曹丽芳:感谢李老师为我们打开了思考的空间,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假设并小心求证,咨询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地过程,也是一个陪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不能急,要有信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来访者走出困境。
王芳:在督导的过程之中,我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譬如最后的建议会不自觉地站在来访者的对立面,会影响与来访者的关系;一次咨询结束时,咨询师要主动发出邀请,确定时间,让来访者有勇气、有力量走下去。
刘晓英:作为一位咨询师,要做到慌而不乱,心中有底……心理咨询工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李老师的幽默沉静,娓娓道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心窗:恰到好处地“融入”;有效地“倾听”和“共情”;孩子行为背后“家庭因素”的探索;切忌“泼水”,而是“深入”和“思考”;“假设”有待验证;摆正位置,明确“关系”……都有待于我们的思考,探索, 实践,提升和成长!
马素红:感谢老师们提供的精彩案例,来自身边,努力尝试,认真思考,坦呈细节;感谢李老师耐心的启发提问,贴合案例,多个方向,资源取向,贴地飞行;感谢成员们积极的思考探索,结合实际,紧扣细节,多方求证,开放接纳。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