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陪伴,父爱不能缺席(亲子FM16)————马素红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活动纪实(五十一)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您如约来到每周六晚八点,由“马素红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为各位带来的“亲子FM”栏目,今晚想与各位分享的话题是:陪伴,父爱不能缺席。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您忙碌的生活带来快乐。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父亲忙于事业,家庭教育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父亲往往只承担了“养家”,却缺席了“育儿”。这样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不健全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
进入初三,本因紧张而有序的学习,但是男生小俊学习成绩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且三天两头闯祸,不是和同学发生冲突,就是顶撞老师,不服教育。原来这学期小俊的父亲外出做生意,已经好几个月没回家了。老师得知情况后,与小俊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小俊的父亲结束了外地的生意,回家找了一份工作,能够每天回家,每天看到孩子。面对初三繁重的学习压力,小俊的父亲每天接送孩子上放学,想方设法给孩子补充营养,早晨有营养的早餐,晚上有丰富的夜宵。休息天在家,父子俩也会结伴外出打篮球,增进父子感情。慢慢地,小俊的脸上重现了笑容,学习也慢慢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成绩也有了起色。
进入青春期,男孩逐渐有了主人翁意识,遇事更愿意接受父亲的建议,小俊却因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使他遇事无法理性判断,时常惹事。事实上,父亲的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的努力,80%取决于父亲的教导。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孩子人格的形成。
如爸爸更多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比如男孩子应该要坚强勇敢、独立自理。父亲能为孩子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更是家里的平衡阀。爱唠叨似乎是女性的共性,但是唠叨不等同于说话,唠叨往往是反复、带有怨气的。对于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男孩,往往对母亲的唠叨较为反感。在望子成龙心态的影响下,母亲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父亲不同,一般不会太关注细节,给了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的空间。当孩子因为母亲的唠叨和母亲产生对立情绪时,父亲对双方关系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的一句安慰、一个微笑、一点儿幽默,就可能将对立情绪中的母子解救出来,使家庭关系和谐融洽。
在为人处世方面,父亲更是男孩首选的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有的男孩就是父亲的缩小版,他们从爸爸身上学会了担当、有责任感、自理等品质。
父亲在孩子犯错时更有威慑力。中国家庭大多沿袭着慈母严父的家教模式,母亲大多个性温婉、原则性不强,遇到孩子犯错误时,难免会动恻隐之心,舍不得责罚孩子,滋生孩子的坏习气。等到积习难改时才发现悔之晚矣。而父亲遇事大多不会妥协迁就孩子,尤其是对男孩子,他们懂得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多的磨砺和挑战。
在本例中,小俊的父亲在得知了孩子的现状后,及时调整生活状态,让自己回归父亲的角色,给予孩子全面的陪伴、生活上的照顾和学习上的激励,倾注父爱。而孩子也慢慢恢复到了原来活泼开朗、学习刻苦努力的状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是无人能取代的。
父爱如山,忙碌的父亲请不要“丢弃”您的孩子,让其自由发展、“糯性”成长,请不要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再缺席。父亲和母亲要携起手来共同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沐浴在宽严相济的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今天的话题能给您的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也希望我们能够陪伴您和孩子共同成长。我们下周见。
如需收听往期音频,请关注“琴川心理矩阵”公众号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