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综合

小学

中学

搜索

马素红名师工作室

【活动报道】做一个快乐的追梦人(亲子FM17)————马素红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活动纪实(五十二)

来源:马素红名师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0-09-21 09:01:43 浏览次数: 【字体:

做一个快乐的追梦人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您如约来到每周六晚八点,由“马素红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为各位带来的“亲子FM”栏目,今晚想与各位分享的话题是:做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您忙碌的生活带来快乐。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则小学语文书上的寓言故事——《我要的只是葫芦》。说的是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了一些蚜虫,心里想着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着盯着葫芦,叶子上的蚜虫快治一治吧!”

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叶子上的虫还要治?我要的只是葫芦。”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变得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的都落了下来。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可为追求结果而不在乎过程。我们似乎人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却天天做着与之相背的事情。

在接待来访学生的过程当中,我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抱怨:有人说,“爸妈总是说平时考得再好,关键大考不行,那也是白搭,难道我的努力就毫无价值了吗?”还有人说,“爸妈只要一看到我拿起手机,就觉得我已经玩了一个世纪了,我用功读书的时候他们都无视的吗?”还有人说,“无论从哪一个话题开始,最终爸爸妈妈都能够绕到学习上来,我也是服了,所以现在我学会了保持沉默。”每当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就会跳出那句话——“我要的只是葫芦!”

作为父母,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要的“葫芦”,但说到底“葫芦是什么?”“怎样得到葫芦呢?”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葫芦的每一缕根须,每一根藤蔓,每一片绿叶,每一朵白花……都是重要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些都是茁壮的,最终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可是,于父母来说,葫芦到底是“分数”还是“孩子本身”呢?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当中有一则故事,

里面有很多人的影子。故事的主人公叫蒂姆,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是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够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开心的事。

蒂姆逐渐接受大人的价值观(成绩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他还是在努力学习……

故事的结局是:蒂姆被身边所有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们把他当作偶像,教育小孩的时候都会以蒂姆为榜样。但是蒂姆却为可能和他拥有一样命运的孩子们感到悲哀,但又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变。

小时候,在学校里如果成绩优异,家长和老师就会给我们表扬;长大了,到了单位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奖励,这听起来简直就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似乎很少有人会因为过程而受到奖励,能否达成目标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渐渐地,我们就习惯性地去关注目标,而忽略了眼前的事情,就更谈不上享受过程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快乐的人生,但是如果我们追求这个结果的过程是“痛苦”的,那么“目标达成”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可能也只是暂时的,甚至是转瞬即逝的。最终的结果我们可能会像“蒂姆”一样,虽然有着外界认可的成功,可是自己却毫无幸福感可言。在孩子还没有“成功”的时候,哪怕外界暂时还不认可孩子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从父母那里感受到——“这个社会不止褒奖成功的人,正在努力的人也是值得被肯定和认可的”,那么我们的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动力,感到自己真正愿意去做一件事情,在他们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才能收获快乐和意义,才能做一个快乐的追梦人。

如果把人生比作登山,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的登顶而踏实努力,并享受攀登的风雨兼程;如果把孩子比作挚友,我们希望每位家长都会为孩子的成长而温暖付出,并享受陪伴的喜乐酸甜。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今天的话题能给您的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也希望我们能够陪伴您和孩子共同成长。我们下周见。

如需收听往期音频,请关注“琴川心理矩阵”。


终审:教发中心刘鸣家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