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看到孩子,不随意否定孩子(亲子FM24)————马素红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活动纪实(六十五)
看到孩子,不随意否定孩子
和风细雨 琴川心灵矩阵 1周前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和风细雨,欢迎您如约来到每周六晚8点由马素红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为各位带来的亲子FM栏目。今晚想与各位分享的话题是:看到孩子,不随意否定孩子。这个话题是我在阅读相关书籍时看到的,也由此让我去反思我的家庭教育。希望我的分享能给你忙碌的生活带来快乐。
各位家长朋友们,请仔细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和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你这画的是什么呀?一点都不像。你就不是画画的料。”“你看看,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就记不住,你的脑子怎么回事?”“你还唱歌,你五音不全,别唱了。”面对别人对孩子的夸赞,你会说“哎呀,我家孩子什么水平,我清楚得很,他能考上高中就不错啦。不是学习的料。”
以上的话语是不是很耳熟,不是自己说过,就是听边上的人说过。这些其实都属于习惯否定型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我们时常认为,这是谦虚,其实这是忽略本身的否定。也许,我们会认为否定孩子能够让孩子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孩子就会因此改正,然后越来越优秀。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发现,这些否定并不能让孩子变得优秀,反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为什么呢?
对孩子而言,他是需要被看见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需要被看见的。被看见意味着得到了重视,心理会得以满足。
婴儿会用啼哭来吸引你,你在孩子婴儿时会在乎他的哭声,以此判断是饿了?是困了?还是不舒服等等。那么孩子慢慢长大了呢?你还能看到孩子吗?还能去认真对待孩子一切事情吗?
孩子逐渐长大,对身边的事情会有自己的看法。对家长而言,有的孩子明明很优秀,但在他眼中是远远不够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家长们,静下心来想想看,你不断否定孩子,有没有可能你是在否定自己呢?比如,觉得孩子画画不行,抑或许你觉得自己画画不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要看到他本身,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也需要随时省察潜藏在内心的情绪有没有暗暗投射到孩子身上呢?
再回到我们开头的对话:
“你看看,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就记不住,你的脑子怎么回事?”“你还唱歌,你五音不全,别唱了。”家长们,如果你一直接受到这样的言语,你还愿意和对方说心里话吗?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孩子也是如此,一直否定他,看不到他,他可能就会遇事不敢有自己意见或是事事反着来。
各位家长,当孩子们对一些事情做出评判或是选择时,不管是多么幼稚,作为父母的我们都不要急于进行全盘否定。通过沟通,委婉地提出建议,会让孩子得到更多的肯定与激励,而这种肯定与激励将不仅有利于他乐于自己动脑思考问题,也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进展。
那,父母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不全盘否定孩子,怎么可以做到呢?
以下两点与大家共享:
1.否定孩子做错的地方,但不否定孩子本身。不否定不是对于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是指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看到错误的本身,应该就事论事,不是上升到人身攻击。
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说他不是学习的料;孩子没有及时打招呼,就直接上升到不懂事……孩子有时候做错事情,并不代表孩子毫无可取之处,作为父母指出不对的地方,坦然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带来怎样的后果,然后再鼓励孩子该怎么做。孩子画的画不好,你可以指出具体地方,比如颜色涂到了外面,比如比例失调了,而不是上升到“你不是画画的料”。
又如面对别人对孩子的夸赞,完全可以真诚地接受“谢谢,我家孩子在这一方面确实不错。”同时把别人的夸赞告诉给孩子,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就像当有人夸赞我女儿手巧时,我就会对女儿说:“今天李阿姨夸你了,说你手巧,制作的发卡很美,妈妈听了开心。”可以看到,此时她也是很开心的。
2.指出不足时多用引导与建议,少用命令式。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然后你就会发现,孩子不会很好地接受你提出的做法。我们不妨换个方式,比如“我发现你在学习方面有些困难,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看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你的。”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办法,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否定他,去指挥他。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今天的话题能给您的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也希望我们能够陪伴您和孩子共同成长,我们下周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