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感言】优化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学习有感
5月15日上午,我随特教中心的陆校长、张主任及课题组的周老师到浒浦学校参加小学部随班就读(听障儿童)教学研讨活动,半天的活动收获满满。
首先是张敏秋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认识分米和毫米》,张老师对班上一名随班就读的听障生小邵很是关注,把他的座位安排在第一排,便于老师随时关注指导。课上张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内容讲得细致而透彻,小邵也是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效果很好。
课后,来自全市从事随班就读教学的老师围坐一起进行研讨活动,大家就随班就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热烈讨论,分享好的经验,提出存在的困惑,探讨如何优化听障残疾儿童与同龄儿童一起学习的策略。
最后谈谈我此次活动的感想:
听障学生的随班就读有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如果普通学校采取一些特教措施及在他们基本克服了因听觉损失而带来的障碍之后,他们也能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而最重要的是聋生的随班就读可以使他们生活在一个优越的有声语言环境中,让听障学生与健全学生真正融合,这样可以改变他们长期以简单而不规范的手势语代替有声语言的习惯,也使听力障碍学生语言功能得到恢复与加强,口语能力提高,满足他们说话的本能,消除孤独、自卑和依赖感。这些无论对听力障碍学生本身,还是对听力障碍学生的家庭及其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要使随班就读发挥最大作用,应做到:
1、指导交往心理,帮助聋生以平和积极的心态与人沟通。交往心理指导的目的是帮助聋生形成开朗合群、宽容同情,顽强上进心理等心理,为他们与健听学生群体的融合扫除心理障碍。
(1)指导聋生悦纳自己。运用认知重建法,通过讲解医学知识,让聋生认识到“除了听,我什么都能”;运用心灵陶冶法,用激励性的诗歌、格言,勉励聋生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挫折;运用榜样示范法,选取大量残疾人成材的案例,如贝多芬、爱迪生、周婷婷,以及聋生熟悉的残疾人,如特教学校的聋生、聋人教师,福利工厂的聋工人等等。这些案例贴近聋生的生活,容易引起聋生的共鸣,从而吸取到不竭的精神力量,克服自卑和忧虑心理,树立生活的信心。
(2)指导聋生接纳他人。一般采取系统脱敏法,即尽量多地带聋生与健听人群交流,逐步适应听力语言障碍下的人际交往,消除对健听群体的畏惧和排斥心理。
2、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1)佩戴有助于提高听力的助听器。
(2)教师可指派一位健听学生做听障学生的小伙伴,帮助他知道老师的教学意图,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
(3)创设整体和谐的课堂来照顾聋生的特殊需要。比如课堂上,老师用鼓励地眼光给予聋生关注;强化聋生听(看)话读唇能力,示范教具时,教师面向聋生多停留片刻;讲授重点时,教师正面对着聋生,放慢语速重复两遍重点词句;集体讨论时,老师悄悄来到聋生身边,不着痕迹的个别指导等。老师的关注让聋生自如地在班集体中学习。
3、课外的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教师负责设计辅导方案,安排和培训助学伙伴、家长来执行或自己亲自进行。辅导内容包括:课前的铺垫辅导、课后的强化辅导、小单元的针对辅导。辅导方式一般是个别辅导,也可以在2-3名同学的陪伴下进行。课外辅导既减轻了聋生的学习压力,又用真诚的关怀拉进了聋生与班级成员的心理距离,使聋生对班集体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和归属感,使“融合”成为他们内心的需求。
4、有力的家庭支持。家长的信心、耐心、恒心是这些孩子随班就读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家长在家要与孩子多交流,每天要及时巩固在校学习的知识。
工作室成员陆芳参加听障学生随班就读研讨活动
研讨现场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