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亦有千层浪——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线上交流活动
5月15日下午,顾丽芳名师工作室的微信群里出现一篇文章,成员们争相阅读并结合自身实践谈谈感想。虽然是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虽然交流只是在线上,但是老师们发表的随想亮点多多。
群中分享的文章是吴忠豪教授撰写的《丰富语言经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2019年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颁奖典礼暨观摩课活动讲话》。吴教授观点鲜明,认为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将丰富学生语言经验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按照这样的观点,小学语文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吴教授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一、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语词。二、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三、在实践中丰富语言表达经验。四、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
工作室的老师们在学习后,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
陈睿:这段话里,我最喜欢第二部分——寻找并缩小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这种差距绝不是生拉硬拽就可以达成的。举个小例子,前段时间为了让孩子写好参观的文章,就带他们去隔壁读书台公园实地参观。成文后发现,不少孩子把方位和景物特征记清楚了,也积极地尝试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来写,为了说清楚圆月门的大小,还用上了列举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用不同的四字词语描写公园里树木的葱茏,用精确的词语传达自己身处其中的感受,我觉得几篇游记的学习,特别是其中语言质地的品悟,真的在实践中有了“回应”。但也有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两个孩子写到“读书台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这个似曾相识的话用在此处显然不妥,我极明白他们想“进一步靠近”课文语言,愿望很美好(要保持),操作不成功(要改进)啊!
徐晓兰:确实,孩子还没学会走路,怎么能跑起来呢?人从出生开始就是模仿,学说话,学动作,学待人处事……语文的学习落到最后还是表达:口头的表达,书面的表达。之前写过一篇小论文《模仿——提高习作水平的扶梯》,当时也是东拼西凑加点随感,现在想想,应该只能算是个半成品,这前一半就倡导学遣词造句,学谋篇布局,学情感表达。关键的后一半则是今天吴教授这里学到的:有了“厚积”才能“薄发”。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发现语言的美,进行语言实践。如何让书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可以抄一抄、读一读、背一背、比一比、说一说等等。这些方法比笼统的高屋建瓴的指导要有效。在平时的练笔中,我也觉得与同伴的切磋交流很重要,同龄人之间取长补短更有竞争性,更能激发思维。只是感觉时间紧张,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评价的机会也少了。
徐晓凤:一则,我从文本里找到了许多接下来要去学习钻研的大师的课,像薛法根老师的《火烧云》……二则,我也从吴教授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案例读明白了“语文能力一定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以老师的讲为主的语文课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段话。事实上,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往往在教学时,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我总觉得把更多的知识告诉给孩子是对的,但是,孩子也是这么想的吗?他们听懂了吗?掌握了吗?记得我在上学期就给孩子们科普,植物的生长规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还板书在黑板上,留了几天,希望加深印象。这个学期兼的美术课上又跟孩子们画了一遍向日葵的生长过程,总想着孩子们应该记住了吧,结果遇到一道植物生长的排序题,竟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孩子懂了。联系吴教授说的这段话,确实还是那个理,要以生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得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落实。每一次看大师的文字总是给我一次触动,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
顾芳:我的疑问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如何统一?老师何时多说,何时少说?值得思考。我理解的工具性有很几种:让学生发问,习得方法后主动学习是一种;练笔是一种,练笔的话哪怕高年级,个人觉得都不一定是成篇作文,也可以抓住特别个性化的句式样仿写,如萧红的,“想怎样就怎样”,《广玉兰》的“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
张月:对于“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这个话题,我想到了今天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片段。课前的预习让很多学生都知道“毕竟”是“到底”的意思,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就能很快翻译出“毕竟西湖六月中”的意思。可是在交流中有个学生怎么也说不通顺这行诗的意思,究其原因还是她不知道“到底”的意思。于是我又回过头去和学生讨论“到底”。“到底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下面很沉默,我又问“谁能用‘到底’说句话,让大家听懂你对‘到底’的理解?”学生甲说:这道题到底怎么做啊?显然这个“到底”的造句不是我要的答案。于是我又说:注意,请用一个语境中的“到底”表达和诗中“毕竟”一样的意思。学生经过思考说的是:他到底是班长,多难的题目都不在话下。这才是我想要的答案,这里的“到底”才是表达出了强调的意思!然后我们再研究了诗中在强调什么?西湖的六月,与其他季节不同,因为荷塘景色独具美感。真正理解“到底”花了我一点计划外的时间,但我在想用揣摩一个词语的时间来激活学生的语用经验,让学生去摸索“什么情境下说什么话”是不是也算一种收获?
范金翠:读到这个标题——丰富语言经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即脑子里想到积累的一个途径就是让学生用摘录的方式,感受句子的规范形式,以量取胜达到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引领指导孩子如何运用活语言文字,随着经验的积累,渐渐形成自己的语式。另一种常见的,也是应付应试考试最有用的招数——背作文。背作文也不能一刀切说好,或是不好。记得有次,我们学校某位老师被某位家长投诉让孩子背作文(实际上老师也只是积累一篇作文中的某些有价值的段落和个别语句)当老师得到善意的提醒之后,取消了这项作业,戏剧化的一幕上演:全班大概百分之九十的家长最后居然联名写信签字,要求校方出门要求该老师恢复以往做法。家长的理由很简单,老师这个做法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写作水平,遇到作文孩子不怕了,家长也就不愁了,面对这个啼笑皆非的结果,我也陷入了反思。积累是好事,当落入单一俗套的功利性目的时,我们何去何从,如何把握机械重复与灵动运用之间的度,于我而言尚无解。可以说花了两天时间,丢丢放放,最终读完吴老的这番讲话,我想作为老师,至少要给孩子“新鲜词”,而不是“套词”,在让孩子理解文本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差异时,以适用的语境为抓手,让语言积累有路可走,而且走得不是弯道。
蒋燕:“语言经验”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自己是这样理解的:学生从学习到使用语言的一个过程,也许是种体验和积累。吴忠豪教授在学术报告中提到的四个方面:语言的积累、寻找课文与学生语言的差异、在实践中丰富语言表达经验、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方法,我觉得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视点,是写论文的好素材。
陈晓艳:学习了,大家思考得好深刻,我自私地从自身角度聊一聊。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自己上课所说的每句话、每个词,都在无形中被学生“积累着”,随时随刻,耳濡目染。所以,“规范的表达”能指引孩子的语言规范,“精彩地表述”能丰盈孩子的语言质量,那么,提高自身的语言品质,多么重要。和学生一起,每天也做一些积累的作业,相信聚沙可成塔;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样,经常揣摩,经常练笔,相信熟必能生巧。语文学习很考验一个人的耐心,急不来,但就这样静静地去多记一些,多发现一些,然后能自由地去写一写,日积月累,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好的语文。
苏维:“学生学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理解,而是运用,语文能力一定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我对这句话很有感触。突然之间想到几年前,同事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尝试着自己使用刀具来切水果,我家女儿和她家的孩子一样大,那时我是碰都不让她碰刀具的,可是她对我说,你与其担心她哪天出于好奇去触碰伤了自己,还不如教她方法,让她自己通过实践去学会使用,如果她伤了自己,她会记得更牢,这比你一遍又一遍的叮嘱她当心来得更有用。其实语文学习也一样,有时我们对一些我们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可能会一再的强调,可是,作业时我们会发现还是有没有掌握的,所以有时可能适当地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究,即使“遍体鳞伤”,我相信实践出真知。
顾校长不时点赞工作室的老师们,“只要发言,哪怕只言片语都是经过思考的。”“一切能入心的新鲜都是好东西它会触动我们的神经,点亮我们的眼睛,我们的阅读就是要寻找这样的陌生化。”……
一篇有分量的文章,一次有思考的群聊。小小群里,大家总是抱团成长,顾校长鼓励着大家,研究就是比别人多坚持一会儿,多深入一点儿,多听多看,多实践,让自己保持敏锐,保有活力,永远充满成长力。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