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在当下(成员学习感言)
成长,就在当下(成员学习感言)
2019年6月6日,苏州市名师发展共同体研修活动在东南实验小学举行。顾丽芳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怀着好学的心,前往现场观摩、学习。
当晚,夜深人静时,可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却守着微信群,群里,大家正在分享白天的收获……
昨天的两堂课,现在想来还是回味无穷。秦老师和陈老师的两堂课为我如何上好部编版语文课指明了方向。顾校说我们名师工作室一课一小得,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如此啊。温儒敏教授说要重建语文知识体系,一线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一课一得,昨天两堂课都很好地诠释了老师的匠心。印象最深的是陈平老师的那堂课,首先,给我一种熟悉感,之前睿睿推荐的吴忠豪大师的文章里提到薛老师的《火烧云》,让学生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我再次看到了这一理念的运用,而它对学生品位,积累语言是那么的重要。其次,陈老师从长文精选3个片段,从3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感知语言,学习方法,真的特别精彩。如果最后能与作者再“碰”个心,会不会更精彩。期待下一次的活动,相信我们这个名师大家庭在学习和交流不断茁壮成长!
——徐晓凤
《竹节人》的语言十分诙谐幽默,粗简活泼,甚至还有一点武侠式的潇洒简劲,语言风格独特。本节课,陈平老师与孩子一起带着“体会传统玩具给别人带来的乐趣”的任务,带领孩子学习相关的阅读策略,目标定位明确。
“趣”在哪儿?由于篇幅比较长,所以老师选取了三个比较典型的片段来引导孩子学习。第一个片段出示的是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老师通过对这段文字进行简化修改,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两段文字意思相同,内容却不同,少了“趣味”。通过改,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性,并得出了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这个方法很好,我想,是否可以再细一些,给学生自读自品的时间,去发现这位作家的语言与我们的语言的差异,(干脆、自由,形象有力等)并谈谈这个比喻句妙在哪里?然后可以通过朗读,读出画面感,感受趣味。第二个片段出示的是两个自然段“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这一部分的场景感特别强,于是老师顺势出示了一段视频,先出示无声的,再出示有声的,营造氛围,弥补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其中的“趣”,有了这个铺垫,有几个学生读起来也有滋有味。有一种感觉,可否让学生看视频后简单演演这三个动作,一来学生能够理解,二来比较好玩,学生会比较喜欢。或以“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的句式仿写几个短语呢?实现语言的积累到运用的过程。
最近在顾校的指引下,便也分外关注语言品质相关的内容。语文课程,核心是为了学生语言的发展,也就是为了学生语言品质的提升而服务,在文本的学习中,要让学生的言语逐步形成清晰、丰富、深刻、敏锐与独特的质量。《竹节人》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语言品质,不仅是他的精彩的语言内容与独特的语言形式,更有它内在的一种“气韵”。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可以体会到乐趣,掌握阅读的策略,还积累了语言,并在无形中构建了精神——传统游戏中的独特趣味。
另,十分喜欢陈老师上课那种真实自由的状态。
——陈晓艳
《羿射九日》是统编版二下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女儿刚刚学习过的。秦老师根据编者的意图,根据神话的文体特点,设计了这一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她立足语言实践的整体设计。
首先,学会概括,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从生字“害”的学习,引出危害、除害、无害三个词,实际搭建了最骨感的框架,也给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关键语句,把长长的课文读成短短的几句”这个语言实践要求降低了难度。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找到,老师在肯定孩子回答的同时,不时用“看似“无意”的语言引导——往往这些句子能把故事讲清楚、概括完整。这不仅培养学生学会把厚厚的文章读薄了,学会了区分信息是否有用,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其次,学会联想,提升学生思维的衍生性。老师常会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但是秦老师也留意到这个环节的语用训练,课文以变,“被字句”呈现,在孩子联想说话时也会用“被”字句来表达。在课文最后,老师也是根据文本,训练了“渐渐”这个句式。让想象的表达既有个性色彩,又不乏文本韵味。
最后,学习表达,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讲一讲这个故事,是这篇课文课后的要求。学生的讲述,一定没有书本上的长,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表达的瑕疵,但是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孩子凭借学习时的投入,凭借理解感悟,凭借板书上的句式,更多地融入个性创造来表达独属于自己的《羿射九日》。细细想来,这不是神话传承最最正常的经过吗?先人不就是这样,自己对哪部分感兴趣,“添油加醋”,自己对哪里印象深,“浓墨重彩”。我注意到秦老师的板书是紧扣言语实践的,是帮助孩子复述的脚手架,是一种可预设的学习支持的外化。秦老师能够理解孩子的表达、背后的思考,能够识别孩子发言中的亮点和合理性,提取孩子潜在的疑问或思维受阻的地方,再次给予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陈睿
用语文教,教出了能力,教出了厚度
在东南举行的“苏州市名师发展共同体“集中研修活动,《弈射九日》是给我印象最深刻一堂课之一。好多匠心值得我学习,现略举其三:
一、从一个字到一串词
教学片段:师:弈为什么射九日?
生:(给人类造成了危害)
学习“害”,出示象形字,讲字理。
师:如果发了大水,谁冲毁了房屋,这叫什么害?生:(水害)
师:如果田里有虫把庄稼都吃光了,这叫什么害?生:虫害
师:弈射九日令其它太阳…… 生:害怕
师: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就叫——“危害”
师:如果解除危害,就叫——生:“除害”
师:除了害,就——生:无害了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就围绕“危害”“除害”“无害”三个板块推进。
秦老师巧妙地随文认识“害“字,通过分析字理,引导学生识记生字。然后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让”害“字开花,由一个字理解了几个词,从这几个词又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及条理。这样的设计,凸显意趣,几进几出,学生不仅理解了”害“的造字原义,还结合课文语境,体悟到了十个太阳带来的危害之大,弈为民除害之勇敢的情感价值。
二、从几句话到一个故事
当下,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符合核心素养召唤下的关键能力发展。而故事往往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这节课秦老师引导孩子将《弈射九日》四个字变成几句话,再把几句话讲成一个生动的故事为教学重点,让故事,成为学生语言的生长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讲故事,秦老师带着孩子先读故事。要读故事,先把长长的课文变成短短的几句话初步掌握情节,明白内容。接着品词析句,或具身表演,或设施情境,或激发想象,引领孩子走进故事,把三个情节读成三幅生动的画面。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内化文本语言,自然就能将故事讲得精彩生动;这样的设计从理解字词到言语实践,既符合低年级儿童形象具身的思维方式,又适当拓展了他们的高阶思维。
三、从一篇文到一部书
秦老师以《山海经》的金乌的故事切入《弈射九日》,又从《弈射九日》拓展到山海经中的其它相关故事,鼓励学生课后自己拿起《山海经》来读一读,我可以想象到接下来孩子们一定会主动阅读《山海经》这部经典之作。秦老师再立足课堂这一主阵地的同时深挖教材的文化内涵,做好 “一篇文”到“一部书”的有效链接,使学生汲取丰富的营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从语文学科教学迈向语文学科教育。
——顾芳
秦老师的《羿射九日》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教学,截取故事的三个画面,即危害、除害、无害,引导孩子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透过文字想象画面,再在想象中品读文字。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孩子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在体会“射日”时,秦老师将关注点聚焦在一串动词上,在这些语言输入之后,邀请孩子上台动作演示,用肢体动作配合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将静态的故事转化为动态的肢体语言的输出,从而积累了相关词汇,也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苏维
参加完”苏州市名师发展共同体研修活动”,感慨万千,最后清晰到这三个关键词“转变”“思考”“成长”。以秦老师的《羿射九日》为例,谈谈我的点滴收获。如何转变,课堂上秦老师案例,或多或少给了我们提示,她用概括故事内容的方法贯穿全文的教学,没有很清晰的第一课时或是第二课时的界限,也没有所谓的字词句教学的衔接,这一切应该是基于教师对文本把握、对单元甚至对二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能力的全盘考虑的基础上的呈现,较好落实了统编教材”的一课一得“,这就是作为在教材大换血这个时代风口上,我们教师应该要做的“思考”与取舍,但是,我们的思考,不仅仅要做到“心中有文”,因为我们还必须将“思考”对象——学生,纳入到我们教学过程设计之中,而且可能相对于“死”的文字,“活”的学生是我们更该被我们尊重,如果秦老师能结合顾导师所说的了解学生的学情,那么获得应该更全面,也更能兼顾到每个孩子的成长。也正如最后洪校长讲座中所说的,“变”,要变“讲堂”为“学堂”,无非就是学生永远是我们的主角。我们所做的一切转变,一切思考,不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吗?人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为之努力,我们一起成长。感谢听课,感谢讲座,一次次明晰,有时说不清,却明明在影响着,从思想到行动,再去实践。且行且思,且思且长。
——范金翠
学习了参加完“苏州市名师发展共同体研修活动”,回味至今,这不仅是课堂的盛宴,更是精神的盛宴。两堂课我觉得都立足了语文课堂的言语实践,在文本中让学生寻找独特的语言表达,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为我们如何执教部编教材做了很好的示范。《羿射九日》让学生从说四个字到说一句话,再到展开画面说一段话,最后是复述整个故事。从低年段的儿童视野出发,以融趣味、审美、阅读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带给孩子全方面的感受。课标吃的很透,基础能力训练打得扎实,不止于文本知识。特别是学习复述,学习审美表达的低年段渗透意识有前瞻性,与以后的中年段学习接轨。《竹节人》一课是指向写作教学的语文课堂,以文本为素材指导写作表达。以文本为实例,感受写作表达的用法及其效果。让语文不止于解析,而是根植于审美的学习运用。
顾校说,统编教材是挑战,更是机遇。老师们对待教材变革的态度可能都不太一样。我觉得,虽然教材是新的,但语文的性质不变,还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的理念也还是遵循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全面素养、读写积累、自主发展、活力开放等理念。
感恩在顾校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让我有更多学习的机会,和伙伴们一起踏实筑梦,何等幸福!
——蒋燕
…………
学习,就在当下!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