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促学,落实语文要素——记顾丽芳工作室10月18日活动
10月18日上午,全体顾丽芳名师工作室的伙伴们齐聚王庄中心小学,参加统编版教材课堂教学主题研讨活动。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工作室成员蒋燕老师、金雪敏老师分别执教《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圆明园的毁灭》;二是工作室成员议课,导师顾丽芳校长总结。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教、听、议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首先,由元和小学蒋燕老师执教统编版四上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课堂以蒋老师分享自己坐过山车的难忘经历拉开序幕,唤醒学生记忆,分享令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儿。习作征程随即开启,蒋老师借助心跳图这个导学单,板书学生分享事件中的3个关键时间点,邀请学生上台贴红心,随即用心跳图式的线条将红心连接起来。蒋老师提醒学生关键处停笔多写写,学生在框架脉络明晰的基础上动笔书写,一气呵成。文章不厌百回改。蒋老师指导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出示评价阶梯图,学生对照着导学单上范文和自己写的片段,评星、修改。整堂课,蒋老师着力用不同形式的“导”,落实语文要素。
紧接着,王庄中心小学的金雪敏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统编版五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金老师指导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先学”中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声声诵读中渲染悲壮的底色。金老师多层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在默读文第5自然段之后、在观看圆明园毁灭视频之后、在朗读宏伟建筑、珍贵文物一件件没有了之后………学生一次次交流感受,情感一次次升华,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与他人的思维碰撞中,明确自身的使命,牢记历史沧桑,怀揣少年壮志,砥砺前行。
以“导”促学,“导”的形式多样,万变不离其宗,最终都指向学生的“学”,在“学的课堂”上,教师一切形式的“导”都是为了把儿童请到课堂的中央。围绕活动主题,结合两堂精彩的语文课,工作室成员们各抒己见——
陈睿:
蒋燕老师敢为人先,挑战习作教学。课堂上,蒋老师唤醒学生语言运用的自觉性,真实情境的再现,与生活进行了深度对接,强化了生活积累和语言文字的融通;蒋老师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对比监视中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三颗星的习作是否代表着最高水平,其实不然,可能有的学生已经达到四颗星、五颗星了,所以这个阶梯图能否向上延伸,让学生突破老师给的界定,成就更完美的习作。
唐建峰:
两堂课带给我很多的思考,我一直在想,语文课堂怎么更加“清”“简”?让学生从容思考,从容表达。
“清”,即清新有新意,“简”,即简约。两堂课都有新意:蒋老师的习作课用红心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把重点之处拉长。金老师在指导读圆明园宏伟建筑、珍贵文物没有了,文字随之消失就是新意。
“简”:紧扣主线,剪掉旁枝末节。蒋老师,能否把学生放在课堂中间。其一,是不是可以考虑前置先学量,课堂上使用学生写的片段作范文?评星时能否不要定性,让学生的习作在老师引导后有进步?其二,可以考虑“让学”多一点。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应该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从“我为什么这么修改”来取他人之长。
金老师的课学程上如何把握轻重:昔日辉煌资料的交流环节要略一点、轻一点。把重点花在指导学生体会圆明园被毁灭之后的情感上。这样一来,语文味会更浓些。
新疆独山子小学王主任:
蒋老师的课:统教版教材编排时先是口语交际,再是习作,先说后写。顾校带领团队研究的具身认知理念可以用到本次习作教学上。比如,现场请学生上台唱歌,真实体验当时心儿怦怦跳的感觉,当场习作。这样,可能比回忆之前的事情更能切身感受到心儿怦怦跳的感觉。
金老师的课:老师研究并落实语文要素,指导学生搜集对理解文本有用的资料。然而课堂交流不是重点,重点是借助资料,感悟文本表达的情感。这个单元的导语,也是要求关注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感。教师可以有所侧重地指导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并激发学生的情感。
顾银蕾:
我们学校老师也正在研究《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今天聆听金老师的课,惊叹金老师扎实的语用教学。我也分享我们学校老师设计的三个板块: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前学单,主要是给孩子们记录查资料所得,A版(亭台楼阁形状的彩纸)围绕第三自然段搜集建筑资料,B版(历史文物形状的彩纸)则围绕第四自然段搜集历史文物。通过两段视频的拓展,和前文的辉煌形成强烈的对比,此时学生的情感能达到最高潮。借助阅读链接中的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无论教师设计的形式有多么的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以“导”促学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徐晓凤:
蒋老师的课:教学设计很新,借助心跳图、评价阶梯图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将心理感受写清楚。教师有效的“导”成就了学生的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如果要从鸡蛋里挑骨头,我想,在指导修改习作时,教师是否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交流,呈现出学生自主修改和教师指导修改两种不同的学生习作进步过程。
金老师的课:容量很大,环环相扣。在金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语言表达有所提升,起初品读第五自然段时只能用词语来表达感受,但看完视频、配乐朗读宏伟建筑、珍贵文物的消失后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能用句子来分享感受。这种进步离不开金老师的有效引“导”。承接刚才唐主任的话题,如何剪掉旁枝末节,重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我觉得是否能从顾校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把写信前置到先学单中得到启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前,结合文本,让学生给清政府写一封信,在赞叹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之余,抨击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国弱被人欺的道理,并立志牢记历史,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顾芳:
聆听了蒋老师的作文课,联想之前学习的管建刚老师作文课——请一个活泼的学生吹气球,吹得很大时凑近学生,教师随机采访学生这会儿心情怎么样。以这种方式教学作文,学生事情都写得一样的,是否可以?
在思想火花迸发的议课现场,生成了两个问题:
问题1:习作是否要集中写一个题材?
问题2:阅读链接是否放在课堂上交流?
抛砖是为了引玉。最后,顾丽芳校长现场为我们答疑解惑:
作文课怎么来选案例?没有标准答案。创设一个具身情境,学生的感受会更真切,更容易捕捉。选择同一事例来上习作课,手把手教,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关注,就像学生学走路,可以先学会如何走路。等学会了,再努力走出自己的特色来。而蒋老师的课堂是唤醒学生遥远的记忆,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问题2:统编版教材的语文教学,应把大阅读理念引入课堂,教师应站在单元教学的角度,以主题、语言要素来统领教学,由此可见,课后阅读链接并非课外的资料。前置或者延学都可以,但要适当放入到课堂教学中。
结语:没有情怀走不远,没有引领飞不高。一群渴望成长的顾丽芳工作室成员们,我们在这里畅想语文的明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