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秋日语文时光——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2019年10月31日活动
共享秋日语文时光
——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2019年10月31日活动
10月31日下午,顾丽芳名师工作室的全体伙伴们相聚在塔前小学,开展了本学期第3次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主题为:文体意识观照下的阅读教学。
大家首先观摩了由塔前小学张月老师带来的统编版六上《桥》一课。张老师紧扣小说的要素来实施教学,目标清晰。由课前谈话引出小说的要素,抓住文中描写洪水的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可怕,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人物形象,并渗透反衬、烘托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张老师利用故事巧妙的结尾,揭示小说的一大特色——巧设悬念。最后的延伸思考可谓是点睛之笔,让学生通过老支书这样一个人的形象看到其他的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提升小说主题意识。
精彩的课堂延续着……
第二节课,义庄小学的徐晓兰老师为大家展示了统编版六上《书戴嵩画牛》。小古文虽短,但不容易教,徐老师敢于挑战,采用板块式进行教学。板块一:解体裁,读课文。徐老师关注了本篇文言文是苏轼看了戴嵩画牛后写的,和学生了解题跋,再指导学生关注多音字和节奏,读出韵味。板块二:解字词,说大意。采用不同的理解方法,关注文中和现代文中不一样意思的词语,学生们对文言文的意思有了准确的理解。板块三:讲故事,明道理。徐老师紧抓杜处士和小牧童不同的表现,让学生来展开想象,加入动作、神态等来读演。在此基础上,徐老师给出了讲好故事的三大秘笈,让学生练习讲故事,老师还相机和学生探讨人物的特点及本课所要说明的道理。本环节的教学体现了层次感,由易到难。板块四:结学法,拓课外。徐老师出示了乾隆皇帝给戴嵩《斗牛图》写的两次题跋,抛出2个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交流、分享,让课堂学习有了延伸。
观摩了精彩课堂,更需要研讨,需要思维的碰撞,才能有更多的收获。研讨由唐建峰老师主持,首先由两位老师谈了自己的教学设想。
张月老师:
我的课堂是以板块式推进的,从情节环境来感受人物形象。 在我的第二次试上完了以后,我请周教导来听了一堂课,他让我关注小说的“建模”这个概念,他说就是要进行一个主题的探究,所以我才有了今天最后的那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就是想要通过老支书这样一个人的形象去看其他的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疑惑:“情节”和“环境”这两个小说要素如何在教学中有机整合?
徐晓兰老师:
本以为小古文比较短,应该不难上,后来发现课堂容量比较大,试上时来不及。因为上下来几个班的同学读得都比较熟,所以我就比较弱化了读。然后词语解释讲得比较细。对于解释,孩子肯定是理解少到位,所以还是觉得应该要学得扎实一些。
讲故事这一个环节,就只能指名一个孩子讲,这个孩子给我感觉讲得还是比较形象生动。不过他可能没有借助学习单,如果借助一下,他会把前面部分也讲清楚。
疑惑:小古文虽短,但我发现需要引导的内容也很多,好像一个都舍不得不讲。所以到底要侧重讲哪方面呢?
随后伙伴们紧扣关键词——文体意识,就自己听课感受来发表意见或建议。大家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既谈了自己的收获,更提出了问题和建议。
曹丽秋校长:
听张老师的课,我就想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整体性,一个是主体性。因为两个词我是放在一起想的,我们的自主性是不是也意味着要更多尊重学生日常阅读习惯?如果从学生的阅读习惯,从专题性的角度来说,我可能设计的第一板块是关注情节。古诗文学习也是要一种文化和审美,如何到这样的一个境地。这一单元的导语是要体现艺术之美,《牛》图本身就很有趣,加之古文很值得我们要去揣摩并传承下去的一种文化的载体,两者巧妙结合,艺术之美已经很有层次。
疑惑:我们对于古文的意思理解到底要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如果有先学,我们可以先学些什么?
陈晓艳老师:
我觉得张老师最后一步做得特别好,她讲到党员这样一个群体,这就是小说最终的目的,因为每个人写小说都有他的目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回到这个目的来。提到党员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可以串联到前面的一篇文章《狼牙山五壮士》,学生就会进行一些勾连,原来我们党员在每一个时代,都是时代的先锋,都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的是课文的内容,还是课文的一个形式?在这篇课文里,我觉得张老师对于课文的内容解读很到位。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这样的人”这个点上?品读出刻画手法,就更能体现小说的文学性、艺术性。
徐晓凤老师:
我觉得张老师带孩子去了解文中提到的描写环境的句子,通过感悟情节去抓人物品质其实是做的非常到位的。我主要是向张老师学习。
文言文这篇课文,我在思考应该怎么上?是不是应该把字词教学放到先学?
这堂课徐老师上得很扎实,出示了很多重要的字词,是否可以提早在课前,课堂上只要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上来交流,一些特别重要的字词,老师引着孩子再去扎实地学一学,我们尽可能节省课堂上的时间。
如果我上这篇课文,我可能是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让孩子们自己在小组里面讲故事,然后上台来分享故事。这样的一种形式让孩子感受到古文之趣。
顾晓亚老师:
前段时间刚刚听了一位老师上《伯牙鼓琴》,今天在听徐老师的课的时候,我把它们联系了起来。
徐老师的课整体来说比较扎实、比较踏实。我们刚刚换教材,苏教版是没有古文的,其实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小古文,我们是否应该要教教他们如何来学习古文的一些方法。我觉得这个是有必要的,其实一个很明显的就是注释,借助注释让他们来理解;第二个,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第三个就是我们不太常用的,就是用翻词典的方式,借助《古汉语词典》。
陈睿老师:
我今天听了两节课都特别的震撼。第一篇课文我也刚刚教过,当时用了先学单,小说三要素就被小朋友一下子抓住了。然后我就问了一个大问题——小说的人物形象是怎样塑造起来的?小朋友就开始分组讨论。他们发现了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品质,所以当自己在进行相关的语言实践——创编小说时,就要有意识地塑造好人物。 因为本单元的习作就是创编小说,可以引导孩子从《桥》中发现,为了凸显文章的立意,选事例和选择承担事例的合适的人,是很重要的。留意观察生活,找准典型事例,巧妙融合环境,都是孩子小说创作时可发挥之处。期待孩子的作品!
蒋燕老师:
想起《桥》这篇小小说人教版里也有,便翻看和统编教材对比了下,发现课文未变,课后练习的学习重点发生了变化。两者都提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统编教材加了一条“注意读好短句”,可见统编教材的要求更精准、细致。《桥》以短句为主,语言简洁有力,和情节的紧张相匹配,这是课后习题要求,也暗含了方法的指导。我觉得课上张老师对短句的朗读指导还可以多些,还有老汉的语言也以短句居多,指导学生读好,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人物形象。
统编教材更加关注文体,让学生逐步形成文体意识。张老师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来让学生理解小说人物形象,这也是学习小说的首要任务。
范金翠老师:
今天很有感触,因为下一次轮到我上《在柏林》,昨天思考先学单的时候,也先行阅读了《桥》这篇文章。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好像很多时候,因为时间、精力、能力各种我们无法掌控的原因,大多时候我们习惯在课后去反思。串联整个单元,包括《在柏林》就发现这两篇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其中“结尾”之处就是一个。所以个人感觉,在导入部分可以直接关注三要素,主体部分就是放手让学生去体会,老师从中解放出来。而结尾处的品读可以稍作停留。
唐建峰老师:
小古文到底该怎么教?
首先,不论是哪篇课文,我们都必须关注两件事,文体特征和学生起点。
小古文的文体特征,我个人觉得是否可以归纳为: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如何上好统编版的小古文?也许,温儒敏先生的话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古文教学,不能满足于了解‘作者原意’和‘艺术手法’,更应该重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所谓‘溯源性审美’,不能取代‘生成性审美’”。
“溯源性审美”和“生成性审美”,两者应该是相互交融,互为促进的关系,在溯源中生成,在生成中更好地实现本真的溯源。教学的抓手在哪里?遥想当年,学堂里传来的那琅琅书声,我想小古文教学“万变不离其宗”,必须有“读”。
……
大家热烈研讨,深入思考,最后顾丽芳校长为大家答疑解惑。
今天张老师的课思路基本是对的,这堂课做得比较好的是人物形象的开掘,比较多元化,不是唯一的,不是贴标签式的。但作为第一课时,开头有些突兀,建议张老师第一层次先把情节理清楚,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你刚才提的一个问题,“情节”和“环境”这两个小说要素如何在教学中有机整合,实际上这个一点都不难。只要我们老师心里有一根线,有一个框架,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整合,这不是一个另起炉灶的问题。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一个空间,让他去随机地去发现,老师是跟随着学生的发现,相机整理出那些要点。
我觉得本节课我们还是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去攻文本当中的难点。这篇小说,它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最后才告诉我们老汉和他的儿子的关系。这个就是小说的一种情节,一种铺陈的魅力,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
徐老师的课,小古文到底该怎么教?我觉得“理解意思”在一堂课中要占的比重可能要在30%-40%左右。在理解之前我们还要做什么?第一次接触小古文,我们要让他们有“一见钟情”的感觉,今天这个“一见钟情”,好像前面做功课还可以做得更足一点。第一次接触小古文,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小古文本身的魅力。那小古文有什么特点呢?凝练、丰富、变化。小古文的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理趣之美,我觉得这个环节占的比重也要20%到30%。还有一个是怎么样培养古文的语感?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可能肩负着一个更高阶的一种语言实践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有文言文的语感,逐步地培养会使用文言文的能力。
结语:
顾校长的总结,让工作室的成员们在学中思,在思中悟……
有睿智的引路人
有好学的好伙伴
在语文教学路上
我们必将走得更远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