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综合

小学

中学

搜索

顾丽芳名师工作室

星光不负前行人——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重庆考察

来源:顾丽芳名师工作室 发布时间:2019-12-02 16:34:01 浏览次数: 【字体:

星光不负前行人


嘉陵江,长江,吸纳无数溪流,穿过高山峡谷,在此汇集,融为一体,同心协力,奔流入海。

而就在这里,勾勒出一方方生息繁衍的富饶地——重庆。

2019年11月13日到17日,常熟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及骨干在教师发展中心倪文君主任的带领下,前往重庆考察学习。


四所特别的学校:一砖一瓦蕴文化 一言一行融教育

星光不负前行人——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重庆考察


你见过学校里有博物馆吗?

考察团第一站,就来到渝中区的重庆天地人和街小学。大家首先参观了校园,了解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以“人和为魂,和谐育人”为办学理念,以“两江融聚,人和教育”为校园主题文化,致力于实现“享受人和教育,奠基幸福人生”的教育理想。简洁明快的校史馆、内涵隽永的中华文字博物馆、生机盎然的黄葛树、童趣十足的社团作品,分明是儿童校园生活的最好点缀。最特别的是校园内的文字博物馆,是由提倡学生写规范字讲普通话引申出来的,字形意的布置,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汉字。馆内有一个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全国也只有这个学校有国之重器。在开放式展厅里还有一个学生自画像展示墙,每三年征集一次学生自画像,体现了以儿童为立场的理念。


星光不负前行人——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重庆考察


你见过实行军衔制的小学吗?

走进校园,扎堆的孩子迎来,他们穿着军绿色的厚外套,有的着着军绿色毛衣背心,伴着一声声稚嫩的“老师好”,我们参观了鼎山小学。教室门口的班级文化墙上,赫然张贴着班级荣誉——一杠几星,七八张孩子照片的下面也有一杠一星或两星的肩章。墙上是黑白的老照片,原来该校的地是长风军工业制造的老厂房,当年祖辈们就是一锄头一锄头地把杂草去除,把地耙平,凭着“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军人精神研制出一件件保家卫国的兵器。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信任从未被岁月冲淡,鼎山小学校积极践行“蒙以养正 亨以养贤”的办学理念,把爱国、爱家作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精神信仰,打造国防科技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方正为人,包容和合”的素养。我们好奇地打听孩子们的文明礼貌养成,校长说,每一位孩子从入学起,就要呼早,从保安叔叔早开始,大声自信地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而放学时,每个班的家长都必须在规定处自觉排队,27条安静的长队是当地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星光不负前行人——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重庆考察


你见过参观学校要收门票吗?

校园所在地黑石山环境优美,是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漫步校园,古树名木、奇花异卉、珍禽异鸟尽收眼底。明代川主庙、清代聚奎书院、民国鹤年堂等古建筑与校园内的池、桥、碑、亭相得益彰。300多块黑色的巨石散布校园,巨石宛若小山丘,布满了青色的苔藓,稀少的人烟、飘逸的浓雾给予它们完美的生态。在苔藓稀少处细心地凿上小坑,就可以“攀”上巨石,有一种占“山”为王的豪迈,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老师也不乏这种洒脱的气度。百年的树在这里排不上号,黄葛树根盘踞在心脏状的巨石上,活生生一幅“冠状血管”图。在这里我们还看到有人在拍婚纱照,连老师的讲课都是夹杂着重庆本地口音的,感觉穿越了。


星光不负前行人——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重庆考察


你见过有亲子义工介绍校园文化的学校吗?

15日下午,考察团走进了江津区四牌坊小学。四牌坊小学以“融”为精神内核,以“融文化”为特色品牌,以“三四五”为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倡导“融合精神”,创办“融合教育”,指向“春播未来”。 学校的亲子讲解团为大家介绍了校园特色文化。


四处名师工作室: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星光不负前行人——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重庆考察


郭莉名师工作室(数学)

美丽大气的郭莉老师给大家作了名为《共研 共享 共成长》的工作室介绍。她带领学员努力建构学习场、研究场、文化场,通过课堂实践、比赛历练、课题探究、读书交流、培训研修等活动,达成着工作室的目标——教学有智慧、教师有特色、课堂有品质、成长有力量。 


星光不负前行人——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重庆考察


刘小红名师工作室(语文)

11月14日,重庆市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江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小红所长给考察团介绍了四年的工作室建设心路历程。她给工作室主持人定位为引领者、管理者、学习者,勉励常熟市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既要担当名师工作室的首席技术专家,又要成为团队管理的主心骨,而不单单是专业技术方面的引领。工作室以“培植成功心态、追求个性发展、砥砺实践智慧、修炼个人魅力、提升职业境界”为研修理念,力求形成一支有厚度、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能起引领辐射作用的小语教师团队,力争让工作室成为“登高望远、极目远眺的‘瞭望台 ’,丰富知识、积蓄动力的‘充电房’,激荡心灵、碰撞思维的‘激情谷,找出差距、发现问题的‘检验所’,锤炼素养、孕育名师的‘孵化器’”,让工作室每位成员成为“教学艺术的探索者,科研沃土的开拓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成长的引领者”。


星光不负前行人——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重庆考察


张渝江名师工作室(信息技术)

张渝江老师为考察团的成员们分享了名师工作室组织和建设经验。从校级名师工作室,到重庆市名师工作室,张老师创新培训方式,用慕课进行网络研修,建立互联网名片,带领团队致力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教育同行誉为“中国翻转课堂第一人”。


星光不负前行人——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重庆考察


王永平名师工作室(班主任)

王永平老师带领工作室全体成员齐心协力,与时俱进,行走在引领班主任专业成长,提升班主任整体素质的道路上。她提出的教师的“十二修炼”“十六”看着繁琐,确实条条精要,她就是这样,有目标,有途径地带领青年队额班主任老师逐步适应,逐步成熟,逐步优秀。


两场报告:不惧蛰伏久,该是生花时


星光不负前行人——记顾丽芳名师工作室重庆考察


在本次培训中钱志亮教授的报告《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性善与恶的视角》对我有强大震撼力。“人之初,性本   ”是善?是恶?是善恶均有?是善恶不存?钱教授看来,这就是寻根思维,找到教育的起点,面对重点,可以检讨得失、校正方向、正本清源、走教育当行的道。他的博学以及做报告时的激情,唤醒在座每一位教师的爱国激情以及我们所肩负的使命。他讲到华夏文明史就是屈辱的抗争史,历史上即使被落后民族统治中,依旧按孔孟之道来统治,但华夏文明脉络一直未断,根还在。这个根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而我们作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教师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个根。特别是他讲到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所遭受的三次冲击:鸦片战争、侵华战争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和平演变,使我更清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揭开事实的真相,引领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积极的精神追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让我们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四点感想:同生共长 美美与共

1.山水美景,寻觅不易。

山城重庆,网红打卡点,群山让长江也要在这里回转蜿蜒,是什么让代代重庆人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大概是想出去看看的朴素的念头吧!渝都山山各异,水水不同,每一次跨越山水都依靠建桥建路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这样才会有崖壁上谋生,轻轨穿楼而过。不惧困难,踏实进取是每一位重庆名师的基本精神。正如刘小红所长说的,她是一名大山的孩子,父母没有什么文化,“想把语文教好”就是初心。成长的辛苦就算她不说,也能想象,8个小时里那都是正常的工作,8个小时外才是进步的空间。为了学员能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她熬了整夜为其修改说课稿;为了手头新工作的展开,她谦虚地向我们询问着江南教育的特色。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时间的付出,那只是最基本的一份。反观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谁没有为一节课伤透脑筋,谁没有为一篇文章熬夜很晚。每一个云淡风轻的背后,都是一次次看似难以逾越的困境与无眠。困难是个调皮的孩子,你坦然面对它,它也不会为难你。前行路上“隐藏版”的风景很美,最佩服第一个打卡的人。

2.拾级而上,舞台不远。

这次我们学习的名师工作室属于各个层次,有校级的、区级的、学区级的、片区的,市级的。重庆市直辖市,市级的就相当于省级。层次不同仅仅意味着舞台不同,绝不会影响努力的层次。郭莉工作室、刘小红工作室里的学员老师大都水平已经都了一定高度,动辄全国一等奖,讲座百余个,成果显著。也有校级工作室,躬耕在每个实实在在的班主任岗位上,研究着你我都会遇到的问题。在我看来,做任何的工作,那都是一种平台,一节校级公开课是一个平台,一节省级公开课也是一个平台,每一个平台的搭建都不是容易的,学校的积极争取,工作室主持人的极力推荐,甚至同轨老师的智慧凝结,才能有这样的平台。我们更多能做的是拾级而上,舞台就在不远处。

3.内心渴望,成长不止。

我们做老师,很多很多都是当年在学校里要求上进的学生,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都希望自己的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我发现,在重庆名师工作室里,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学员,都是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拔节的渴望,郭莉工作室每晚九点半相约网络读书会,一周六次,雷打不动;张渝江工作室潜心钻研慕课技术;刘小红工作室在大赛现场就围在一起评课学习;王永平工作室里将“教师的十二条修炼”一一解读。是繁琐,是忙碌,连主持人都承认的高强度,但是带来的确是内心成长需求的极大满足。我们时常要求孩子好学上进,也时常鼓励孩子坚持不懈,可是,我们降低了对自己的要去,淡忘了最初的心意,停滞不前,甚至落后倒退。成长是辛苦的,从最开始人的肉体成长需要不断地细胞分裂,而能力的成长需要不断与懒惰分裂,与畏惧分裂,携着初心不断成长就是唯一的捷径。

4.众志成城,传承不息

工作室是老师们心灵的港湾,是所有学员的精神共同体和思想共同体。记得在加入时,都是经过双向的选择才获得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领衔人也是从学员递交的申请中初步了解大家原有的基础和成长的愿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工作室是一个共学互勉的“场域”。进入工作室,就要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研讨,善于倾听,敢于思辨,勇于突破。面对课题、项目,要服从团队安排,乐于挑战,善于攻坚,发挥团队的力量,在磨砺中锻炼成长。这样的成长理念得到了工作室每一位成员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响应。近一年来,大家互相关心,积极互动,形成了积极、友善、勤勉、坚韧的团队文化。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目标引领。给每位成员描绘成长的愿景,也是工作室的重要内容。签约仪式上,我们请每位成员都确立一个“小目标”,定下一个研究课题。我们工作室的研究课题是省级教研课题“具身认知理念下‘学的课堂’的实践研究”。研究目标是“发现课堂中的人”,“为课堂中人的学习而教”。重在引导大家研究如何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儿童。研究儿童心理,研究儿童发展教育理论、儿童哲学,研究如何“把儿童当做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儿童在课堂上心性得到真正的舒展,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每位工作室成员都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了自己的微型课题(子课题),有的聚焦文体、有的关注学情、有的研究学法,大家从建一个以子课题关键词为名字的“文件夹”开始,开启了“深掘一口井”的旅程。

我们的成长有稳定的模式,又不断尝试创新。在这一年里,每位老师都获得执教展示的机会,在此期间,不忘“共生共长”的初衷,老师们两两组合,在“学的课堂”的四要素中择一确定为活动主题,课堂就突出研究意味。我们尝试使用听课单,把听课任务积极化、自主化,带着自己对课堂的预设,带着自己对话题的思考,进入他人的课堂学习。在课后研讨中,各抒己见。遇到公开活动时,工作室成员形成合力,努力呈现有工作室烙印的课。在助力系统方面,不仅有同伴助航,更有导师领航。外出学习,学员们能通过微信群及时对学习内容进行点评,或质疑、或深究;在遇到好的文章时,也能分享,比如,我们就曾经有过一次吴忠豪教授文章的线上学习活动,同伴的好学是一种裹挟的力量,从一开始点名发言,到现在的抢着发言,我们看到的是学员们强烈的成长愿望。

作为导师,起到示范作用,带头执教示范课、撰写论文、打造平台、塑造成果,更是从“人格”高度对学员进行全方位打造。导师是工作室最宝贵的财富,借由导师的肩膀,学员才有机会登高望远,所以工作室发展过程中,应当始终有导师的把脉诊断,指引工作室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重庆,山城,上苍赋予她起伏的地势,造就了错落有致的节奏美。楼与山的纵深交错里,不是道与路的迷途,而是星光下砥砺前行的心径。


(顾丽芳名师工作室)






终审:教发中心刘鸣家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