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品质”持续在线——记顾丽芳工作室阅读分享活动
工作室一年的活动,加之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工作室的成员们也许会发现当下语文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那您是如何思考的呢?您是否苦苦思索而收获甚少。阅读,是为了寻找答案,让我们随着工作室的成员们一起从《语文品质谈》中寻找王尚文教授对语文教育、语文学科品质方面的集中思考与发现。一场名为“阅读,让‘品质’在线——《语文品质谈》阅读及读书笔记分享”拉开帷幕。
工作室的老师们在阅读《语文品质谈》时,随时在群里发布零星的阅读心得,及时对他人的分享进行点评,并紧扣书中的某个小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或听课内容等),深入细致地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仔细一想,其实语言不只是小说的本体,也是所有语言作品的本体。教授提出的清通、适切、准确、得体这四个“语文品质”的基本要求,不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吗?我们教学生阅读、写作,不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吗?也许小学生做到审美层次还有困难,但“把语句写通顺,把意思说清楚”是学习的基本要领,统编教材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明显的增强,教给学生语言表达、遣词造句的方法,应该更多地渗透到语文课堂中。不然,迷迷糊糊的语文现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学生的“语文品质”仍然得不到有效落实。
——节选自蒋燕《回归语文的本心》
表达,不就是为了表达说者某一意思;为什么要表达、向谁表达、这个“谁”又是怎样影响着表达,都是绝对重要因而必须正视的问题。无论是职业还是作为社会人,在日常与他人的交往中,都需要准确表达,适切、通透、得体地传达出自己内在需求,以满足自己的诉求。文中王老用了大量文学作品中的例子说明,有正有反,让我强烈感受到“说话”是一门艺术。这里的“说话”我的理解为: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说得功利性一点,会遣词造句,就会写随感与论文,比如此刻完成这篇读后感就很考验自己消化文字的能力,输出文字的水平。每逢需要搜肠刮肚码字时,总恨“书到用时方恨少”。
——节选自范金翠《有所读,必有得》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就词汇量而言,就要在“所知”和“所有”上做文章,在两次转化上下功夫。首先,“所见”到“所知”,学生可能真的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他觉得自己理解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询问等方式来让孩子意识到“所知”必须要严谨,存贮在大脑皮层中的“所知”要尽可能正确,这样才不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比如,学生在考试时往往会有“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题,手边没有资料,根据自己经验和上下文,还是有不少孩子可以写出词语的大致含义,但是在时候,我们必须要对词语有一个理性的认知,还要是查字典、查资料,让它真正成为“所知”。其次,“所知”到“所有”,不是所有的“所知”都会成为“所有”,但是“所有”的比率越大,语言运用的丰富性不言而喻,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悉心关注,鼓励孩子多跨出这一步,让“正确运用”的这一步成为学习的习惯,成为对一个词语认知的尾声。根据语境选词填空做对了,表扬!作文中出现了,表扬!对话中使用了,表扬!
——节选自陈睿《〈“词汇量”管窥〉阅读心得》
老舍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是我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六上第一篇课文是老舍所作的《草原》。教材中对此篇文章有类似于这样的一段解读: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呢厚谊。作为一线教师,有时很容易把教参当成权威,即使心里有所质疑,也往往会觉得跟着教参走比较稳妥,也就安然地按照教材的提示去教。我的疑虑在于这样的一篇文章,它所表达的主旨应该是一个,草原的描写与蒙汉情深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王尚文在《语文品质》谈中提到:“说话作文时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往往受到说话作文者意图的支配和监控,换言之,意语意图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导演。”再来琢磨《草原》的语言文字,会发现这篇文章前后书写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是从中适出的“文字感觉”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活泼与喜悦,所以我理解为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草原之行给自己带来的那种愉悦之情的,这种愉悦来自于美的景、美的情,甚至还有“没有遇见她,却已喜欢上她”的这一种铺垫。如此,引领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语言文字、感受语言中的节奏美、“气韵”美,读起来便会更有感觉,更有情调。
——节选自陈晓艳《把“语文品质”请进课堂》
深深记得有一次顾校长听完我的课后这样说:”我不听你别的,就你的评价语言……”然后,她一口气说出了好几处我使用不当的评价语。如今读到此处,脑子里立马浮现出贾志敏老师的课堂实录。导入中,贾老师请学生用“发”字组词,再用“发现”造句。一生说:“我发现教我们的贾老师今天很帅。”贾老师笑着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以前不帅咯?其实,我一直很帅阿!”学生连忙改正:“我发现教我们的贾老师今天更帅了!”贾老师马上竖起大拇指:“我以前帅,今天更帅。你小脑袋瓜反应挺快的!这么一改,我就找不到漏洞了!谢谢你对我的夸奖,不过你这个句子还是有点问题,就是用词不当。‘帅’这个字是英俊潇洒的年轻男士的专利,用来形容我这个快80岁的人,是不是不太合适?想想,用哪些词语形同我更恰当呢?”学生们的兴趣被点燃了!有的说:“我发现贾老师身子骨很硬朗。”有的说:“我发现贾老师精神矍铄。”有的说:“我发现贾老师思维敏捷,不像快80岁的人。”贾老师高兴地说:“硬朗阿,思维敏捷呀,精神矍铄呀,用这些词语来形同我,就恰如其分了。我发现你们的思维比我敏捷,语文学得比我好。”……我想:一定是贾老师深厚的语文底蕴,才让他有这样的教学机智。这一教学片段不正体现了王尚文教授说的:“语文必须回归语文,教学生把语言用得正确!”
——节选自顾芳《读〈语文品质谈〉有感》
读书交流活动,读的是手头的书,交流的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