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综合

小学

中学

搜索

陈丹名师工作室

寒假阅读:让我们艺术地阅读教材、处理教材 ——《语文教师阅读教材的艺术》和《教材处理的艺术》读后感

来源:陈丹名师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0-05-13 12:06:01 浏览次数: 【字体:

读罢余映潮老师的《语文教师阅读教材的艺术》和《教材处理的艺术》,我着实惊讶于他理论知识的深厚与教学经验的丰富。
    语文教师不好当,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新课程时代已经到来,“读生词,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式的语文课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语文教师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我们将如何面对呢?又该做些什么呢?当务之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练就一身“绝活儿”(非专业人士做不来的),以便逐步走上专业化的路子。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语文教材的阅读和处理上多费一番工夫。
    关于语文教师如何阅读教材的问题,余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套科学、实惠而又有一定创造性的阅读教材的方法——理读、类读、品读、扩读、巧读、助读等。读了余老师的论述之后,我深受启发:
    语文教师要把教材读“厚”。
    语文教师要充分读懂、吃透教材,必须先把教材读“厚”了。何为读“厚”,我是这样认为的:对于每一篇教材而言,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仔细读、深入读,读懂、吃透为止。这就正如余老师所说的“理读、品读”和“巧读”。我觉得语文教师应该把教材置于一个应有的高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而我们一旦要对一篇文章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就必然要把教材读“厚”。因为只有把教材读“厚”,我们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不漏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并能找出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其他内容(“理读”);因为只有把教材读“厚”,我们才能够将诗文的技巧意蕴、美点妙要尽收眼底,才能够对教材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品读”);因为只有把教材读“厚”,我们才能够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读出自己有新意的见解,才能够将文中最具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并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习得(“巧读”)。
    语文教师要把教材读“薄”。
    语文教师在读懂、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必须对教材进行“类读、扩读” 和“助读”。
“类读”是连类而读,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扩读”是为了增加课文阅读容量,从课文内容出发“为课文找朋友”的阅读;“助读”是利用资料来读书,我们可以利用中学语文书籍、专业报刊、光盘上的精美资料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课文,平日里的积累可以为日后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这三种阅读教材的方式,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比照阅读”也是大同小异,都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为课文找朋友”。教材容量的增加,看似把书读“厚”了,实则把书读“薄”了。“为课文找朋友”,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具备把整套教材读“薄”成一本教材、甚至是一个单元的本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教材进行高屋建瓴式地解读,为它们“找朋友”才能找得得心应手。
    语文教师还得因“材”施教。
    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地处理好教材。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觉得自己有时尽管读透了文章,但在具体处理教材时,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关于教材处理的艺术,余老师介绍了如下一些方法:整体教学、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一课多篇、提炼组合等,这使我受益匪浅。
    语文教材的“材料”性质决定了教师处理教材时需要极大的灵活性,这是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同一种语文教材,有着千差万别的处理方式;即使处理方式相同,课堂效果也完全可能迥然有别。因为教者的投入状态、教学机敏等有很大差异。但就教材而言,如何处理才是最合理的,余老师向我们介绍的方法就非常管用,他能因“教材”的不同,而给出相应的处理方式。
    当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念,不能将语文教学视为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当看作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该变传授为引导学生操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满堂灌”,也才可称之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总之,语文教师阅读教材、处理教材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这种能力应该是每位语文教师所必备的,但事实上,真正读懂吃透教材、真正处理好教材又谈何容易!而如果要把这种能力上升为一门艺术更是难上加难。但不管怎样,我都会孜孜以求之。

终审:教发中心刘鸣家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