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研修(三):汝果欲作“文”,功夫在“文”外
听特级教师陈建先公益讲座《论文写作“七新大法”》有感
由于评定职称有论文写作和发表的要求,论文的写作、发表和评审成了一线老师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的一件头等大事。但是对于很多一线的教师包括笔者而言,论文的写作和发表着实是一件苦差事,很多一线的老师为论文的写作和发表犯愁,他们为了评职称而写出来的论文都是应付性的、功利性的,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帮助不大。面对这样的现状,身处这样的境况,很多老师是非常痛苦的,内心非常想要有所改变。
幸运的是,在陈丹老师的组织下,笔者作为陈丹名师工作室的一员,于4月3日在线上聆听了江苏省教师论文大赛评委、江苏省论文大赛“神奇教练”、特级教师陈建先的《论文写作“七新大法”》的讲座。一个多小时的讲座,陈建先老师从“什么是论文写作”、“为什么要写作论文”、“怎么进行论文写作”三个方面展开,陈老师没有稿纸,没有PPT,全程脱口演讲,整个讲座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在讲座伊始,陈老师给我们明确,虽然讲座名称是“论文写作“七新大法”,但是方法和技术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道”。陈老师高屋建瓴站在哲学思维的角度,从写作的源头谈起,他说,写作的一般特征就是用文字交流见闻感受,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想思维与发现,而写作的本质特征就是探索真理,那么写论文就是发现真理和规律。就“为什么写作论文”的问题,陈老师讲到,论文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他以一辈子研究“情境教学”的李吉林老师为例告诉我们写论文不是功利地为了发表,而是认识真理的独特表白,也不是为了评职称,写论文最低的要求是对自己负责,最高的境界是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确,作为一线教师,由于视野的限制,我们平时论文写作多关注教材、教法和案例,却很少透过这些去发现教育教学的规律、真理,陈老师的这番话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直指我们论文写作的根源上的认知误区。写论文就是在认识发现教育教学真理之后的独特表白,即为“独白”,这种“独白”具有原创性,不能复制、粘贴。新课标指出我们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所以我们的论文写作也应该服务学生,着力于发展学生,通过论文写作开发激励自己探索发现真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至于“论文怎么写作”,陈老师认为有两大战略秘诀:一是热爱,二是修炼。陈老师引用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名言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热爱教学、课堂、学生,热爱思考,才能写出论文;然后他又告诉我们论文写作就像房地产工程,写论文也是修炼,修炼专业成长,研究教材教法,阅读、交流、写作、修改,然后反哺实践,再由实践促进写作。的确,在踏上工作岗位十几年后,已经不再像刚踏上工作岗位那时候的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对工作有了一些倦怠感,陈老师的话可谓振聋发聩,字字句句警醒着我,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思考,不断修炼,只有热爱才能坚持下去。谈到论文评审和发表,陈老师又给出了两大战术秘诀:一是新,二是透。陈老师认为,“新”,就是选题、概念要新颖,独特,要鹤立鸡群,秒杀评委;“透”就是要有深度和宽度,他以胡适的名言“做学问的标志是博大精深”告诉我们论文要写好要做到 “横要到边,纵要到底” 的八字箴言,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又以李吉林老师为例,具体地指出论文写作要努力做到自己的理论达到自洽、他洽、续洽。接着陈老师结合多年论文评审经验对论文的字数和标题的设置等投稿技巧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并再次强调了论文写作的“新”和“透”,以及论文写作中要渗透情感、心灵、世界等要素,并一再强调论文写作中“人”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学生是最终目的,最高担当。
整个讲座,近八十分钟,陈老师全程思路清晰,思维敏捷,旁征博引,语言幽默风趣,他教给我们的既有价值观,又有方法论,可谓倾囊相授,干货满满,内容太精彩,容不得我分心。
听了陈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只有热爱教学、课堂、学生,热爱思考,才能写出论文,要写出一篇好的论文,能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论文,功夫都在论文之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