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整本书 品质真阅读
陈丹语文名师工作室10月研修活动
2020年10月21日,蒙蒙细雨中,苏州市名师发展共同体(高中语文I组)研修活动在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举行,常熟市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在陈丹老师的带领下,有幸随同苏州名师发展共同体的大咖们参加了本次研修活动,活动主题为“整本书阅读教学专题研讨”,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课堂教学展示、评课及微讲座。
在上午的活动中,四位名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分成两组就《乡土中国》和《当她十八岁的时候》两部书开展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示范课,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的李晓燕老师和朱丽燕老师分别开设了题为《探寻<乡土中国>的阅读路径》《深读<乡土本色>,辨析中国社会特征》的关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同题异构课,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的高慈老师和江苏省常熟中学的孙辛艳老师分别开设了一节关于《当她十八岁的时候》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同题异构课。
李老师以《归园田居》引入乡土一词,以《乡土本色》为范例,带动学生将社科类文本的概念作为突破口,具体解读相关术语,引导学生筛选提取文本信息,搭建思维导图,学生活跃参与,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朱老师的课将“整本书阅读”同“当代文化参与”联系起来,通过三个任务,从初识乡土本色出发,省视反思乡土情结,辨析文化特征,最终带领学生展望乡土未来,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设计凸显匠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高老师围绕“阅读”大做文章,基础、探究、深度阅读三个梯度层层推进、以“十八岁”为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十八岁的她”,以单篇带动整本书阅读,梳理文集话题,揣摩编排意图,读写融合,将阅读与对话,共鸣与质疑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头,感受真正的治愈力量。孙辛艳老师执教《当她十八岁的时候》,以“精神明亮”为主题,通过“书序”串联学生互动,由学生自评序言开始,抓住主题思想“怎样才算一个精神明亮的人”,激发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发展,最后又以编者“代序”是否合理呼应开场,学生呈现出高质量对话,对阅读意犹未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优秀素养和教学智慧。
下午的活动由名师共同体学术秘书暨常熟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陈丹老师主持,在评课环节中,苏州市名师发展共同体的两名专家张卫老师、陈礼林老师分别对两组同题异构示范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张老师强调以文本主题为基点,拓展突破的有效实施,无论是高老师的书目,还是孙老师的书序,都体现了内在逻辑的相似性,清晰明确地指向阅读主题,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陈礼林老师充分肯定了老师们的精心准备,巧妙设计,也为采用分组形式的老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分组应重视小组的交流与回报,重视小组的学习成效。
微讲座环节,围绕“整本书阅读教学”,蔡明老师、谢友明老师、陈丹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他们的阅读实践与心得,首先,特级教师蔡明做了《整本书阅读推进策略》的微讲座。蔡特通过分享来自《莫愁·小作家》等媒体关于读书的文字直指碎片化阅读时代,以生态语文为突破,指出了推进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分析了读整本书的原因及意义,并给出了整本书阅读的五种路径选择。接着,特级教师谢友明做了《新高考背景下“整本书阅读”学习评价的思考》的微讲座。谢特先结合新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指出了“整本书阅读”是新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然后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指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新高考命题取向与要求,最后谈了“整本书阅读”的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思考,列举大量高品质实例,提出了突出“整”、“真”、“用”、“练”四个方面的思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阅读沟通学习评价的大门。
最后,陈丹主任做了《整本书阅读中的主题学习》的微讲座,从课程视阈角度明确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目标与要求,重视学生的语言习得与成长,陈主任先指出“语文主题学习”既是基于主题的语文学习,又是主题式的语文学习,然后就介绍了整本书阅读中的主题学习的三种模式:选段—整本、圈划—旁批、概括—提炼,指向的都是具体的语文学习方式,还以《红楼梦》为例,具体介绍了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让阅读过程可视化的做法,我们的阅读,要不怕暴露学生阅读的“浅、碎、误”,让学生的思考成为课堂的主流量,最后陈主任指出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基于学生学习而不是基于教师讲授的设计,是学生视角的设计而非教师视角的设计。这就更考验教师的教学勇气,这样的课堂生成也更具有价值与意义。陈主任的讲座既有具体的操作措施,又提出了一些新名词、新理念,让我们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几位专家的微讲座,为我们拨开迷雾,我们期待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也能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能让“整本书阅读”的课堂呈现出高品质的精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