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综合

小学

中学

搜索

周俊名师工作室

聚焦创新课堂  提升核心素养

来源:周俊名师工作室 发布时间:2019-04-18 11:06:09 浏览次数: 【字体:

聚焦创新课堂  提升核心素养

——市生命科学特级教师工作室活动

 

2019年4月4日,周俊工作室部分成员在领衔人周俊校长的带领下,前往苏州市新草桥中学,参加了“聚焦创新课堂,提升核心素养”的主题活动。这次活动的与会者包括苏州市名师发展共同体生物组全体成员;罗明和钱毅生物名师工作室成员,任小文、章青、周俊工作室成员,以及苏州市区部分生物教师。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生物学建模和模型转换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新草桥中学的陈娟老师展示了一节名为《DNA分子结构和复制》的优质研讨课。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学生理解DNA分子的特异性和多样性,进而学习DNA分子复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多种多样的生物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这一重要概念的前提。针对这一重点与难点,陈娟老师采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她利用罗明教授团队开发的核酸组件学具,采用小组合作方式,通过“利用核酸组件尝试构建DNA分子片段”、“利用核酸组件模拟DNA分子复制”、“归纳整理完成概念图”、“探究DNA分子复制中母链(亲代)与子链的数量关系”四个教学环节很好地渗透了生物学“结构与功能”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点评活动中,首先是卢一安老师对课堂进行了精彩点评。卢老师盛情赞扬了陈娟老师的以下几点做法。①对教学技术的应用十分娴熟,能通过手机软件现场实拍学生搭建模型的情况,并且投放到屏幕上,使学生的认知情况能及时而客观地得到展示。②课堂使用的学具很精彩,不愧是新草桥中学自主开发、几经完善与定制的。③课堂最初的温故而知新环节设计合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之后,卢老师也做了以下建议:①鉴于这节课知识容量很大,压缩在一堂课上教学感觉有些匆促,建议分成两堂课连上,这样能把DNA的结构和复制分析得更加到位。②建议在学生构建了DNA分子结构后增加一个环节,让不同的组相互比较DNA,从而直观得出DNA具有特异性和多样性。③在课堂练一练这个环节中,图中出现了碱基U,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应该对其做一下解释说明。④在第二个活动中学生先观看了DNA复制的视频,可以先提醒他们注意DNA复制的原料是什么?是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还是一个个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在动手环节中有序模拟DNA复制过程,科学构建出子代DNA,从而有效避免学生如纯粹搭积木那样,将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一个个凌乱而无序地拼接上去。⑤在学生动手模拟DNA复制后进行的提问中,建议更改提问的顺序。可以先提问模板、原料和产物,这样和建构模型的活动更匹配,适合学生思考和概念的形成。之后再跳出模型构建活动的影响而提问发生时间和发生场所。⑥思维导图环节类似于知识小结,应该给学生比较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再小组合作、上黑板呈现。⑦课堂活动三建议放到下一堂课。建议把科学史上有关DNA复制的实验适当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的科学知识都是来源于实验的。

唐晓明老师随后简短提出了以下三点看法。①课堂容量和学生生源不太匹配,建议做更好的铺垫。②脱氧核糖的模型应更加贴近真实情况,目前的模型说不清是五边形、六边形还是七边形?③学生其实无法看清屏幕上呈现的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所以在学生构建了DNA的分子模型后,与其要求他们与屏幕上的DNA做比较,不如让学生之间相互比较,这样还能充分发挥这套模型的威力。

任小文老师接着稍作了补充。她建议不仅可以让学生分组搭建DNA模型,还可以让各组将搭建的DNA分子拼接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希沃助手将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搭建情况拍全,然后全部投屏,一一分析讲解。这样的过程更能充分发挥学具的威力,而且课堂生成量大,所以甚至可以把本课内容分成三节课来上。

本次研讨活动给我们的启发很多,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独特价值,也是重要的生命观念。但生命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建构概念图、模拟探究、建模和模型转换等策略帮助学生从不同层次和角度理解和掌握生命观念的内涵。在本节课中,利用核酸组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模,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DNA分子的结构模型,理解碱基配对与DNA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关系,对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也有帮助。

下午由新草桥中学第一任校长罗明老师为大家做了精彩的专家讲座。讲座的名称是《生物学建模和模型转换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令人受益匪浅。之后,大家又认真聆听了章青老师所做的名为《应用模型建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思考》的讲座,收获颇丰。(撰稿陆昱、陈亚丽)




终审:教发中心刘鸣家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