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指导 集聚智慧 共生合力——记张忆雯特级教师工作室年度专题活动
名家指导 集聚智慧 共生合力
——记张忆雯特级教师工作室年度专题活动
在刚刚走进2020年之际,为了进一步做好工作室年度总结,回顾工作室一年发展历程,展望2020年,规划工作室新年发展目标,有效推进成员快速成长,2010年1月13日,“张忆雯”特级教师工作室特地邀请江苏省职业教育崔志钰e项目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新教育海门研究所所长崔志钰教授来校交流指导并作专题讲座。
崔志钰教授是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的省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2017年被授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获得者,是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他集诸多项国家级荣誉。从教25年孜孜以求,不改初心,沿着职业教育改革开放的曲折之路奋勇前行,是知名的治疗大伽,是每一位年轻教室学习的榜样楷模。工作室此次邀请崔教授来访,其目的还在于给每位成员信心激励,加快速度,提升自我。
上午九点半,崔教授首先参观了服艺部木作教学工厂,特别是在二楼展厅,他连连赞叹我校17级各专业学生设计的毕业成果,尤其在环艺设计,家居制作,视觉传达各个创新创意作品的精彩呈现,以及坚持专业对接产业,非遗文化传承对接课程开发与教学,最终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崔教授还对我校其他特色专业建设如文化艺术,旅游服务,服装设计所取得的一系列教学成果大为赞叹,并提出我校成为省首批优质特色学校当之无愧,内涵深,成果足,发展快。
随后,在工作室领衔人带领下,崔教授参观了三楼张忆雯特级教师工作室的,三个技能大赛项目的师生正在有序训练,张忆雯副校长简单介绍了工作室六年来师生取得的技能大赛成绩,自己成员个人发展提升的情况。随后,崔教授与工作室部分人员就张忆雯特级教师工作室明年准备接受江苏省教育厅考核验收工作开展了研讨交流,他强调了工作室验收项目的四个关键方面,就是工作室成员在建设期内取得的成效,工作室机制建设与创新,工作室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工作室育人成果。并对《江苏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考核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要求工作室领衔人早做规划,梳理思路,启动全员参与机制,把亮点挖掘,让才华展示,以饱满的精神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验收与考量。
下午一点,在学校四楼大会议室,崔志钰教授作了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专题讲座,“张忆雯”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与学校近三年青蓝工程结对的“徒弟”全程听取讲座。成员还包括常熟市教研室王春副主任和教研员颜美娟老师,以及常熟职教中心张恒、杨志良两位副校长,电气系李俊副主任和陆琴、钱春雷两位老师等,都特地赶来聆听。
崔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发展的基本历程;第二专业发展的一般路径;第三专业发展的一点体会。他首先介绍了自己从教二十五年的经历,让我们肃然起敬。他原本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由于学校专业发展的需要,他自学成才,转向计算机维修专业,靠自己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接二连三收获了丰硕成果,最终获得全国竞赛二等奖。教学成绩的不断积淀,使他对科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2004年开始,10年后成为了江苏省特级教师。这些成绩的背后,让大家清楚地看到,一个教师要成长发展,对于个人的自我追求息息相关,与自己的思想境界一脉相传,他的经历大大鼓励鞭策了成员和青年教师们。
关于专业发展的一般路径,他给出四句话:上好自己的课、用好自己的脑、说好自己的话、走好自己的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不懈实践与丰硕成果,诠释了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必备路径,尤其是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凝练自己的教学主张,建构能体现教学主张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最终推动教学主张课例化是学者型教师成长的牢固基石。
他对青年教师说了两段发人深思的话语——一是教育需要的是行动与思考,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攀登,不要想专业发展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只要始终保持一种攀登的姿态,向着自己心中理想的职业教育,永不停息地攀登。二是成长永远是自己的事,没有谁能彻底规约、刻意锻造你。不受物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干扰,以对自己专业发展负责的姿态躬身前行。
最后,崔教授与工作室成员们开展了热烈的探讨,王春主任就教研工作与工作室成员发展进行了交流,张恒副校长就校企合作对专业教师成长的路径选择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了崔教授的认同。崔志钰教授对工作室未来发展与内涵提升提出了创新的观点,为本工作室后续工作的展开与跨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使全体成员达成共识,未来可期。
用户登录